行業熱文

DX-10|PE+DPMAS+夜間營養幹預,有效改善老年肝衰患者肝功能

時間 :  2023-04-03

【文獻解讀】血漿置換+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聯合夜間營養幹預在老年肝衰竭病人中的療效觀察





老年肝衰竭病人肝細胞合成能力不足,肝糖原儲備嚴重下降,再加上病人食納差等因素,老年肝衰竭病人夜間極易進入一種“饑餓狀态”,出現低血糖的概率比年輕人更高,易誘發營養不良,加重病人肝功能衰竭,增加其死亡率。

研究表明,對老年肝衰竭病人采用血漿置換(PE)+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DPMAS)治療并聯合夜間營養幹預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凝血指标及營養狀況,減輕老年肝衰竭病人臨床主要症狀群,降低并發症的發生風險。

詳 細 研 究 報 道 如 下


#01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選擇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老年肝衰竭病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齡65~85歲,平均(68.76±4.91)歲。

納入标準:(1)年齡≥65歲;(2)診斷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中肝衰竭的診斷标準。

排除标準:(1)活動性消化道出血、彌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其他有顯著出血傾向,如血小闆極度降低者(PLT<20×109/L);(2)嚴重全身及局部感染;(3)嚴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血管病;(4)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未糾正;(5)其他各種原因無法配合治療。

按照随機數字表将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2組病人的年齡、性别、既往病史、肝衰竭分期等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後給予内科綜合治療,同時采用PE+DPMAS治療。人工肝治療使用健帆DX-10血液淨化機和血液灌流器(型号:HA330-II),膜型血漿分離器,膽紅素吸附器。深靜脈置管使用雙腔導管于股靜脈處進行穿刺置管。操作前或者操作中選用低分子肝素鈉或普通肝素抗凝。

治療模式:DPMAS,血液流速為120~140ml/min,血漿分離速度為35~42ml/min,總治療時間為2~3h;在DPMAS治療結束後,繼續使用同一套膜型血漿成分分離器進行PE治療,切換為PE治療模式,血流速度為100~120ml/min,血漿分離速度為32~40ml/min,置換血漿量為1800~2000ml,總治療時間為5~6h。治療時間間隔為2~4d;治療頻次為3~6次,2組病人治療頻次中位數均為3次,治療間隔天數中位數均為2d,總幹預時間約為1個月。

評價指标Child-Pugh評分:用于對肝硬化病人肝髒儲備功能進行量化評估。

營養風險篩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評分:NRS-2002評分≥3分為病人有營養風險。

血液營養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态分布采用均數±标準差(x±s)表示,不同時間點間比較采用單因素重複測量方差分析,不同時間點2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02

結 果

幹預前後NRS-2002評分、Child-Pugh評分比較

觀察組在幹預過程中NRS-2002評分、Child-Pugh評分逐漸下降(P<0.05),幹預1個月後觀察組NRS-2002評分、Child-Pugh評分較對照組顯著下降(P<0.05)。


幹預前後血液營養指标比較

觀察組在幹預過程中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逐漸升高(P<0.05),幹預 1個月後觀察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


幹預過程中并發症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幹預過程中低血糖、低血壓等并發症的合計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P<0.05)。


#03

讨 論

肝衰竭是威脅到病人生命的重要疾病,給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老年病人器官老化、合并症多且免疫功能低下,患病後死亡率更高。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對老年肝衰竭病人至關重要。PE+DPMAS幹預能夠明顯改善肝衰竭病人肝髒儲備功能,以提高病人生存率。HA330-II血液灌流器吸附大分子顆粒毒素,如炎性介質、TNF-α、IL-6、血氨等;膽紅素吸附器主要吸附膽紅素、膽汁酸及内毒素。兩種吸附柱組合應用雙管齊下,能夠迅速改善黃疸症狀,清除體内炎症介質等有害物質,達到标本兼治的效果。PE能夠直接将血漿中的病毒和毒物進行清除,同時用新鮮血漿進行補充,為機體提供了因肝髒功能障礙而合成不足的血漿蛋白、凝血因子、調理素等生物活性物質。PE、DPMAS聯合應用,既能提高體内毒素清除療效,又能改善凝血及血漿蛋白指标,且操作難度及耗材費用均不會增加,效果加倍,不良反應顯著減少,為肝細胞修複和再生提供良好的環境。

老年肝衰竭病人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常以蛋白性營養不良為主。本研究主要觀察營養幹預前後蛋白水平的改變,結果顯示,幹預後觀察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較幹預前明顯改善。白蛋白和前清蛋白均由肝髒合成,其水平升高反映肝髒合成能力的提升。轉鐵蛋白是肝髒蛋白營養狀态的敏感指标,轉鐵蛋白上升是營養膳食治療是否有效的判斷指标之一。由此可見,PE+DPMAS聯合夜間營養幹預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肝功能和營養狀況。

綜上所述,老年肝衰竭病人應盡早實施個體化營養支持幹預,把握治療時機,并選擇合适的人工肝治療模式。在實施人工肝治療過程中更要關注營養不良風險,及時評估營養狀況,加強營養支持,提高老年肝衰竭病人人工肝治療的成功率及總體治愈率。

參考文獻

向上滑動閱覽

[1]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J].西南醫科大學學報,2019,42(2):99-106.

[2]楊榮利,周恒傑.人工肝技術的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18,33(7):810-815.

[3]YAO J,LI S,ZHOU L,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system and sequential half-dose plasma exchange in patients with 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J Clin Apher,2019,34(4):392-398.

[4]GUO X J,WU F Q,GUO W B,et al.Comparison of plasma exchange,double plasma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treating acrte-on-chronic liver failre[J].J Int Med Res,2020,48(6):1220731605.

[5]吳牧晨,孟慶華.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營養評估及臨床管理[J].臨床肝膽病雜志,2021,37(4):770-774.

[6]錢傳雲.2018ESPEN重症臨床營養指南解讀[J].中華重症醫學電子雜志:網絡版,2019,5(4):384.

[7]KONDRUP J,ALLISON S P,ELIA M,et al.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J].Clin Nutr,2003,22(4):415-421.


文案整理:鄒貴勇

編輯:吳欣


Baidu
sogou